北京时间:2025年10月17日
当前位置:首页 >>经济与法 >>不让欺诈骗保抢走“生娃钱”
不让欺诈骗保抢走“生娃钱”
石佳
发布时间:2025-10-17  来源:人民网

  生育保险基金是国家面向未来的投资,更是事关千万家庭生命延续的民生福利,蚕食这笔资金无疑是在动摇社会公共利益的根基。

  近日,国家医疗保障局首期选取5起骗取生育保险基金的典型案例进行曝光,以此提醒广大参保单位和参保人,通过合法途径参加生育保险,提供真实、准确、完整的申报材料申领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费,共同维护生育保险基金安全(据10月16日《人民日报》)。

  2.53亿人、4383亿元,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的这两组数据,足可见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之众、基金支出之巨。然而,这笔“生娃钱”,守起来并非易事,当前骗保行为仍屡禁不止。此次曝光的5起案例直指该领域犯罪典型样态,值得深入剖析。

  一家公司两年内近七成员工都在生孩子,如此怪象令人瞠目结舌。一查竟是虚构劳动关系,为已怀孕但未参加医保的人员代缴医疗保险,骗取生育津贴249万余元。这也揭露出更深层次的问题:有些单位明面上有主营业务,背地里却干起了骗保勾当,甚至已形成有规模、有组织的骗保黑灰产业链。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另外三家公司的犯罪手法更为直接:成立之初便以骗保为目的,吸纳多名无业待产孕妇“空挂”在公司名下,待生产后申领生育津贴分赃获利。这说明不少犯罪分子早就把庞大的生育保险基金视作“唐僧肉”,妄图“分上一杯羹”。而生育津贴需要通过用人单位申领和发放,也给了不法企业寻租空间。

  骗保行为能够组织化、规模化、专业化,背后绝非不法分子孤军之力。五起骗保案中有两起都有医疗人员参与其中并分赃获利,成为这条黑灰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“中间人”。医疗人员的失守,让骗保形势更加严峻复杂。眼下,也需要尽快掌握犯罪链条的运转规律,对犯罪团伙快速识别、精准画像,从而加大打击力度。

  通过分析案例,我们清楚地看到,在国家现有法律框架内,对骗保行为已经有一套从追回被侵占津贴、经济重罚到限制人身自由的全面惩处措施。公司骗保249万余元、主犯获刑十年的结局,无疑给觊觎生育津贴的不法分子敲响警钟:“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”不只是一句口号,骗保的后果不是光退钱罚款就能了事,违法成本已经大大提高。

  据悉,在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推动下,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全面实现了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,对预防企业骗保有着积极作用。但新举措推行过程中,仍面临着海量数据集纳工作和繁重的审核任务,加快构建智能审核体系迫在眉睫。此外,一些犯罪分子之所以能得逞,利用的是“信息壁垒”制造的“灯下黑”。这些情况都指向一个现实需求——不断探索技术加持下的精准监督、精细管理。对此,医保部门、医疗机构、用人单位之间要尽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,实现生育保险基金账户的实时监控、智能预警。只有让骗保行为在系统监控中更加透明、更可追踪,精准打击才可能实现。

  生育保险基金是国家面向未来的投资,更是事关千万家庭生命延续的民生福利,蚕食这笔资金无疑是在动摇社会公共利益的根基。铲除骗保“蛀虫”,铁腕惩治欺诈骗保行为的高压态势还得保持下去,破解监管难题的精细手段也要升级起来。

  来源:检察日报